搜索

备案号:滇ICP备18002021号

版权所有 © 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地址:昆明市云瑞东路22号(胜利广场)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电话:0871-63621251

邮箱:ynzjsx@126.com

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生态河口文明河口魅力河口的刍议

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生态河口文明河口魅力河口的刍议

2018/02/28 10:24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由此,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笔者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生态河口文明河口活力河口魅力河口具有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深远的历史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
        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使河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我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虽然还在用慷慨而丰富的产出供养我们,却也已在过度的攫取中变得千疮白孔。
        纵观全国,据相关资料记载: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2/3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能得到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青山不在,很多地方成了荒山秃岭和不毛之地;绿水难流,长江和黄河的水量和水质都已大不如前。
        联系河口实际,过去河口境内荒山野林,草木葱蓉,生物植被深厚,而如今的河口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经逐步危及河口人民的生存发展,势不可挡。一方面是严重破坏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行为阻止不了,砍伐森林违法案件时有发生,造成河口县森林覆盖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是生活在林区周边的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农地(农业承包土地)处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再加上外来户或参与河口热区开发的大老板租地种植香蕉,自然而然或不自觉地破坏森林或毁林开荒问题不容乐观,以及村寨的水源林(饮水源)滥伐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近80个以上村寨(组)在枯水季节没有正常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二、问题原因
        目前,综观全球、全国和联系本县实际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归纳,主要体现在这些问题。
(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根本缺陷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发达省份或地区,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传统工业的根本缺陷有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二是忽视了自然环境对废物有限的降解能力。这两大缺陷通过某些社会机制急剧放大,成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根源。
(二)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
        在20世纪,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环境破坏波及全球规模。在这个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把传统工业的缺陷也推向了最大化。大量生产体制是与资本逻辑相适应的生产体制,大量生产、大量耗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生产成为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为了支撑工业化生产,资本逻辑创造并主导了大量消费、过剩消费、用过就扔、一次性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理念,加快了资源浪费、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
        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把环境看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并没有把环境因素看作生产成本。如果把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的产值是一个很大的负数。市场机制只考虑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却根本没有顾及第三方的利益。
(四)追求享受生活的方式
        追求物质享受引发了人们的物质贪欲。物质第一、享乐至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在舍命班地追逐财富,贫富悬殊更加刺激了人们的致富动机,舆论和媒体则推波助澜,一个又一个富豪排行榜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成为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大量浪费和大量废弃的价值支撑。
(五)片面的经济增长模式
        总量型、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粗放型的经济。特别是过去较长时期内的单一的“GDP”,成了衡量评价地方经济到标准,助长了滥挖、滥采、滥排、滥放之风。
(六)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理论
        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可控制、支配、改造、利用的思想,是环境破坏生态危机在认识论上的总根源。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在于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界,因此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在20世纪80年初期,河口境内林区盲流人员和不法分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几乎为零,可想自然生态受到多么严重的破坏,刀耕火种十分突出,庄稼广种薄收,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一直把这些传统观念延续至今未转。
三、对策建议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根基。要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利用制度及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detail.name

$detail.videoUrl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