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备案号:滇ICP备18002021号

版权所有 © 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地址:昆明市云瑞东路22号(胜利广场)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电话:0871-63621251

邮箱:ynzjsx@126.com

中华职教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几点思考

中华职教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几点思考

2018/02/28 10:36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七部委就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妇字[2007]34号),《通知》指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职教社是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从事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机关,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也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以红河州中华职教社为例,就中华职教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几点思考。


一、基本现状
      红河州全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东南部,南面与越南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公里。全州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辖4市9县,总人口450万人,居住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个民族,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8%,是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一个集“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目前,红河州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8.2万人,占全州儿童总数的33.6%。就其原因是红河州还有六个边疆县,三个边境县,当地老百姓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加之近几年来随着第一产业比较利益下降,第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红河州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中青壮年群众把子女留在家乡,纷纷到福建、深圳、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等地务工谋生。这些被留在农村的儿童,93%的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期缺乏父爱母爱,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现象。


二、对策措施
          针对红河州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红河州中华职教社决定举全州职教社组织和广大社员之力,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以发挥中华职教社组织和广大社员社会服务功能为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工作落实。力争到2016年,让红河州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养,实现全面覆盖、关爱到位。
(一)摸底调查,掌握留守儿童实情。一是竭力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按照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籍号、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委托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及号码等基本信息。二是组织全州中华职教社社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切实掌握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根据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使关爱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科技扶贫,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就地就业创业。红河州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红河州还有六个边疆县、三个边境县、科技普及率低,当地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老百姓采用传统的农耕模式苦苦劳作一年,得到的实惠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因此,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列入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工作范围,在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广泛联系和协调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帮扶的同时,加大留守儿童父母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父母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成为农村科技能手,依托家乡土地、林业、水能等各种资源优势就业、创业,既不用离开家乡,又不用离开子女,就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以此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三)挂勾联系,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以乡镇中华职教社社员活动小组为主体(红河州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外均建立中华职教社社员活动小组,这些社员活动小组充分发挥职教社功能,紧密联系农民群众,切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是农民群众的忠实朋友),实行挂勾联系制度,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上呵护,物质上帮扶,让他们不感到孤独寂寞,不感到缺乏父爱母爱,真正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一是协调联系留守儿童亲属,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督促他们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二是协调联系留守儿童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动员村社干部参与留守儿童管护;三是协调联系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保障留守儿童在校人身安全。
(四)创造条件,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现意识的变化、情感的错位和心理的扭曲,是由于亲情上缺少沟通,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灵上缺少关爱。对他们的关爱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试探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或村社,依托乡镇文化站、村社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一定的活动场地,配备相应的生活、学习物品以及体育器材、图书、娱乐设备等,建立乡村“快乐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不再孤独寂寞,不再缺乏关爱,处处有温暖,时时有快乐。
(五)结对帮扶,广泛开展情感关爱活动。充分发挥全州近5000名中华职教社社员的社会服务作用,从州级到县级到乡镇级中华职教社组织,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实施中华职教社社员与农村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爱计划。关爱活动中,在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物质帮助的同时,要广泛开展情感关爱活动,一是要通过中华职教社社员自身的温暖,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二是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三是要通过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社会帮扶,广泛动员社会热心人士奉献爱心。充分发挥中华职教社广泛联系与协调的社会服务作用,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一是协调联系各行各业热心人士捐资捐物,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物质上存在的问题;二是协调联系当地学校教师、妇代会主任、离退休老同志等担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 通过开展对留守儿童“用爱滋润、用心呵护、用情温暖”等一系列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成长教育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三是强化调查了解,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
(七)建言献策,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作为中华职教社建言献策的重要内容,组织全州中华职教社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运用社员中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政治资源优势,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提案、议案,向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提出更多有见解、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建议。同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典型,宣传留守儿童的自强精神和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氛围。

$detail.name

$detail.videoUrl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