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官方网站! 

0871-63621251 

这是描述信息
搜索
新阳不锈钢

社务动态

/
/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作用发挥的研究 ——以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作用发挥的研究 ——以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 分类:社务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3-25
  • 访问量:569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作用发挥的研究 ——以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 分类:社务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3-25
  • 访问量:569

   

 

调研专刊

 

(总第172期)

 

 

红河州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5318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

 

作用发挥的研究

 

——以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和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7月开始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份(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个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县域教育质量、破解县中困境、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东西部学校的双向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作为红河州唯一一所受援职业院校,在此背景下迎来诸多发展机遇。20246月至11月,州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先后两次对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进行实地和书面调研,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以研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如何在助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对相关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基本情况

 

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位于元阳县县城南沙镇,创办于1984年,是元阳县唯一集中高职贯通教育、中专教育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公办职业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为本地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20227月,学校被列为国家组团式帮扶受援学校,目前由上海徐汇帮扶团队的张峰同志担任学校校长。近两年来,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带领下,办学成绩明显提升,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学校已成为红河州边疆职业教育的特色校,被评为2024年红河州先进教育集体。

 

学校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占54.5%;专业教师20人,占45.5%。目前在校生549人,其中全日制职业中专学生202人,非全日制成人中专生347人。目前学校设有新能汽车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农业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五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技术、工艺美术焊接技术应用等7个中职专业。

 

二、组团式帮扶团队基本情况

 

(一)帮扶团队组建

 

来自上海徐汇区的多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组成帮扶团队,涵盖职业教育各关键领域,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及管理经验,且学科搭配合理,能全方位对接学校需求。派驻的首批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团队于20227月到元阳县就位,共派出4人次,1人期满轮换,尚有3人继续在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展工作。其中:张峰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强丽君同志任学校副校长,卢琛同志任学校教学主任。

 

(二)组团式帮扶团队对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基本情况的评估

 

学校受限于师资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存在着办学场地受限、没有成型的专业、没有可以投入使用的实训室等困难问题,发展面临瓶颈,办好职业教育成了当地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迫切希望。

 

(三)帮扶目标设定

 

短期目标聚焦改善教学秩序、提升课堂质量,中期目标着眼于打造特色专业、优化师资结构,长期目标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助力学校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标杆,服务元阳县产业振兴。

 

三、组团式帮扶推动元阳县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整合资源,探索特色专业,逐步形成学校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与氛围

 

结合元阳县产业发展需求,学校践行纵向发展以中高职贯通为有效途径,横向发展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的发展理念,逐步建立起以旅游专业为主干,以汽车维修和数字媒体为两翼的动态专业布局。同时对四个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学校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达成了旅游特色文创产品课程共建协议,借助建水紫陶行业大师与成熟的课程体系,推动元阳傣陶文创产品的发展,学校师生作品蘑菇房烟灰缸被皮爷咖啡纳入产品销售,为学校的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学校主动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实行3+2中高职贯通,在红河州边疆县率先实现了五年制大专的办学模式。2024年,学校与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通过联合教研组、联合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深度发展,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专业水平,也为学生的学习培养提供了更多选择。

 

学校先后与上汽车享家、法国乐斯福(上海)、上海紫越科技、商汤科技、红河州旅投公司、元阳县旅游协会、元阳呼山众创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项目相继落地。由于专业布局的不断优化,毕业生高考升学率由原先的38.6%提升到78.6%;学校招生规模两年内实现增长300%

 

(二)完善培养机制,搭建多元培训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稳步提升办学质量

 

帮扶团队整合资源,为学校提供定向培养、访学交流、联合科研等平台,以先进科研和管理理念助力学校和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专业教师占比由5%提升到45.5%,为元阳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完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内容涵盖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技能等方面,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由上海方派出教师送教上门,通过为期一周的岗位专业培训,使新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实施青蓝工程,采用师徒带教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师徒结对,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计划。对于初级教师,重点提升其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管理能力;对于中级教师,注重专业技能的深化;对于高级教师,则鼓励其参与教学研究的引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通过建立多个县级名师工作室,通过结对子”“进团队”“导师制等形式,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通过搭建多元培训平台,拓展教师视野。一是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同时利用组团式帮扶团队整合资源,先后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江浙沪等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职业院校进行挂职实践,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2024年中旬,学校15名师生到上海乐斯福进行烘焙训练营培训为期一个月的烘焙技术。同时,学校派遣6名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赴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跟岗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跟岗学习,让教师亲身体验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各地交流和进修学习,拓展教师的视野和专业知识。通过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选派优秀教师赴上海、广东、天津等高等学校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成长动力。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学校评聘方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帮助有意愿提升学历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学校利用组团式帮扶的有利条件,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效果。实训室由2间对应2个专业转型为21间涵盖5个专业,建成元阳县首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学生高考录取率由原先的38.6%提高到2024年的67.5%;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实习就业专业对口率由原先的不足30%提升到2024年的97%;招生人数大幅增长,2024年较之2022年增加300%;学生流失率由原先的每年21%降至无学生流失;毕业生双证率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毕业生双证人数40人。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团式帮扶整合资源,将学校教师送到上海等地企业实践培训,加深对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理解,并根据企业和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开发上加强校企合作。比如,学校与上海楚非公司共同联合开发旅游专业特色课程《红河三千四百年》,并共建实训基地。二是学校选取了上海市信息管理等上海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委派教师到上海学校跟岗学习的形式,引进上海职业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或模拟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农学专业学生到农药销售实体店农药的分类及销售、如旅游专业学生到上海学习烘焙技术等。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前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流程,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更好地吸收知识。

 

更加重视技能训练与竞赛。一是针对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办学硬件条件较差的情况,借助组团式帮扶的优势,帮扶团队充分利用好上海徐汇、中信集团、慈善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等各方力量,探索实训设备捐赠、实训室改建、奖助学金设立等工作,实现硬件条件与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的协调提升,相继引进资金资源500余万元。202311月,上海徐汇和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共同投入165万新建的旅游艺术专业群开放实训中心为元阳县首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20246月,上海徐汇和中信集团共同投入380万新建工科实训中心和旅游艺术专业群开放实训中心二期。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按照上海先进标准建设的实训中心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实训中心的实际操作环境,更好地讲解和演示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训中心的反馈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中职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助力职业规划。2023年,数字媒体教研组指导两位学生参加一带一路金砖国际技能比赛,获得全国赛项的优胜奖,这是元阳职业教育首次获得省级以上的技能赛事荣誉;2024年,学校在红河州职业技能大赛中继续取得优异成绩,3名学生获奖,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士气。三是2024年,学校策划并组织了以匠心筑梦,技耀元阳为主题的首届校园技能大赛,通过技能节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与创新成果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帮扶团队的强丽君老师成立心理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的心理育人和自我调解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重建自尊、重树自信、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发展健全人格、树立积极向上人生态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愉悦学生的心灵,充实校园生活,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学校每周天晚上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课,帮扶团队邀请上海方名师和县内外老师,通过各种拓展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道路。

 

(四)主动走出去,寻求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在帮扶团队的努力下,汇聚多方资源,合力打造集产、学、研、训、创、赛于一体的开放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学校的合作企业数量由原来的2家扩展到16家,实现了项目共建、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招生就业、实习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一是学校主动对接元阳农业产业的知名企业——呼山众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双方开设农学(哈尼哈巴班)订单式培养班。2023年上海进博会上,学校与乐斯福(上海)公司、来伊份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元阳红米作为主要原材料、乐斯福公司作为红米面包生产商、来伊份公司作为销售商,元阳职校作为红米面包烘焙人才输送培养学校,共同推进元阳农产品销售和元阳职业教育发展。20244月,组织15名学生赴上海乐斯福公司开展为期一月的综合技能培训。二是通过援滇红河小组的牵线搭桥,上汽大众上汽车享家主动联系帮扶团队,车享家领导两次到学校实地考察,与学校达成了为期三年的帮扶协议。目前,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用上了上海大众4S店网络在线课程,首批教学设备与实训耗材也投入实际使用。三是学校与红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新技术(元阳)中试产业学院,成为县内首个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推动了农学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落地;与红河州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千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产业学院。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就业渠道得到拓展。

 

四、组团式帮扶助力边疆地区产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针对元阳县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规划,兼顾边疆县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提升的需求,组团式帮扶团队践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之路,探索开展系列的、有规模的技能人才短期培训和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服务元阳县乡村振兴。目前,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元阳县人社局、元阳县旅游协会三方合作联合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培训,涵盖旅游服务、酒店管理、电子商务、茶艺咖啡等行业与工种。学校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开展电子商务社会学员为期3月共102人的培训,达到了孵化本地电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预期目标。20243月,学校与县旅游协会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元阳县内11家高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宿的22名学员在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参加旅游培训班,学员反馈评价优秀率达100%,并提出开展送教上门的建议,合作酒店还要求学校向其输送优秀毕业生。学校实训中心运行以来,为全县各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培训人才1200余人。

 

五、经验启示

 

一是充分信任组团式帮扶团队,给其充分开展工作的独立性。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当地产业的技能型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在元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参加县里产业发展工作相关会议,为帮扶团队把握县情和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途径,从而充分调动了帮扶团队的积极性,更加聚焦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立足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组团式”帮扶工作没有把先进地区的办学模式等机械地照搬,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元阳县职业教育帮扶工作,帮扶团队边调研县情、校情、师情、生情,边对工作思路、工作方案进行规划调整,结合元阳县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和学校发展实际,理顺专业办学思路,立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结合元阳县以农业和正在成熟的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同时寻求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合作,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链接起两地企业资源,共同推进元阳农产品销售和元阳职业教育发展。帮扶团队把职业教育跟边疆县的产业规划匹配,为本地产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又兼顾外出务工培训需求,践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之路,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三是在有效整合帮扶资源的基础上,为元阳县提供全链条式帮扶套餐帮扶团队建机制、育骨干、创品牌为重点,围绕教学设施改造、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全面发力,协调内外部优势,探索帮扶方式的多样化与整合性,积极搭建东西部职教协作平台,实行输血”“造血并举,积极辐射职业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打造一扎根元阳的本土优秀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一批实训中心,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元阳县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齐头并进,逐步成为红河州边疆县职业教育的标杆校。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成效显著,全方位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立足长足发展进行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帮扶规划与延续。持续强化工作机制,落实好常态化对接联络机制,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确保帮扶单位和受帮扶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帮扶结束前至少提前一年制定交接过渡方案,确保帮扶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线上指导、回访交流等形式延续帮扶,设立本地教师成长激励基金,激发内生动力,保障帮扶成果长效巩固。

 

二是发挥多主体协同效应。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开展应处理好输血造血的关系,构建精准的支援工作模式,帮助被帮扶学校形成自我发展动力。要充分调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学校、学生等的凝聚力,要为帮扶教师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和心理关爱,予以帮扶团队充分的信任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真正发挥多主体协同效应。

 

三是积极发挥联动作用。在科研、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帮扶学校和被帮扶学校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要借助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内容,将教育帮扶延伸至网络空间,使帮扶双方能够突破地域空间限制,达到减少成本、增加帮扶时间的作用,要推动被帮扶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人才帮扶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帮扶方教师与本地教师、帮扶学校和被帮扶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共同开发融合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校本课程,在教学管理中尊重民族习俗,吸纳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者参与教学,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起桥梁,推动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与现代职教理念有机融合。

 

五是注重成效拓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红河州南部六县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高度相似性,要从州级层面对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组团式帮扶工作形成的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结合南部其他五县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推动学习借鉴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在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制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组织组团式帮扶教师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成效拓展活动,通过开展线上教研帮扶等途径把经验做法辐射到南部其他五县,助推红河州南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瑞东路22号

0871-63621251

ynzjsx@126.com

Official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